言语理解与表达主要测查报考者运用语言文字进行思考和交流、迅速准确地理解和把握文字材料内涵的能力,包括:

  可与“虽然”替换的词是:虽说、固然、诚然、尽管

  可与“但是”替换的词是:可是、然而、却、而、不过等。

  我们都在阴沟里,但仍有人仰望星空。(王尔德)

  注意:选项可能出现包含转折前后的陈述,但无论如何,转折之后的内容必须出现,转折之前的内容可有可无,一般出现转折之前的情况较少。

  (2016-广东-19.) 分享经济作为一种新的经济形态,面临的挑战和问题不少,行业、社会、。但是不能因此采取一种压制态度,而应创造更好的环境,使其规范健康地发展。

  C. 分享经济是新生事物,本身仍有许多需要完善的地方

  第一步,分析文段。第一句指出“分享经济面临的挑战和问题不少”,第二句话通过转折关联词“但是”引出文段重点,即“不能采取压制的态度,要创造更好的环境,使其规范健康地发展”。

  第二步,文段重点在转折之后,A项“营造分享经济发展的良好环境”对应文中的“不能压制,创造更好的环境”。因此,选择A选项。

  C项“分享经济本身仍有很多需要完善的地方”为问题本身,文段已经给出了解决的对策,即“创造更好的环境”。

  D项前半句符合作者的观点,但是后半句的结果“无法跟上新时代的发展”在文段中没有直接的表述,且D项没有体现对策“应创造更好的环境”。

  (2017-国家-39.) 自明清以来,大众对于国史最熟悉的段落,大概是“三国”,这主要得力于罗贯中所写的史传文学《三国演义》。《三国演义》“据实指陈,非属臆造”,但题材取舍、人物描写、故事演绎则广纳传说和野史素材,并借助艺术虚构。在受众那里,《三国演义》经常被当作三国信史,故清代史家章学诚称其“七分实事,三分虚构,以至观者往往为之惑乱”。这种“惑乱”,就是信史与史传文学两者间的矛盾性给读者带来的困惑。“文”与“史”固然不可分家,但又不能混淆,也不能相互取代。一旦以“文”代“史”,便会导致“惑乱”。

  D. 史传文学是文学性与史学价值的对立统一

  第一步,分析文段。文段先以《三国演义》为例,通过“这种‘惑乱’”引出“信史与史传文学两者间的矛盾性给读者带来的困惑”。最后两句从正反两方面来强调避免“惑乱”的方法,即“文”“史”不能混淆,不能以“文”代“史”。

  D项话题不正确,文段的话题是以“文”代“史”,不是史传文学本身的对立。

  主体,即文段主要论述的对象,或者扩展为文段所围绕的核心话题。

  主体排除法是指选项论述的主体应该与文段的论述主体保持一致,否则即可把此选项排除。

  1. 高频词,即文段重复出现的词,多为名词或名词性短语;一般出现在无重点句的文段中;

  物勒工名制度最初主要在官营作坊中实施,尤其是在官营兵器作坊中应用最广泛、。之后,私营作坊和其他器物上也开始实施物勒工名。战国中晚期,吕不韦作为秦国相国,,故其名字在秦国兵器上出现的次数最多。秦始皇统一六国后,进一步在法律上规范化,使得物勒工名质量责任制成为权威性的常规制度。

  2. 重点句中强调的词,多是主干成分,主语或宾语;

  在物勒工名发展过程中,一些广告用语也出现在相关器物上。西汉后期的四神纹铜镜上,常铸有“尚方作镜真大巧,上有仙人不知老,渴饮玉泉饥食枣,浮游天下遨四海”。同时,汉代铜镜上已经开始用印章、印记标明生产者的姓氏、姓名及产地,可视为商标的萌芽状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