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质财富皆为身外之物,虽然我们可能拥有房产、存折,拥有汽车、家电,但所谓的拥有,只是一份使用权或保管权而已。我们可能会失去财富,但不会失去智慧;我们可能会失去健 康,但不会失去慈悲;我们可能会失去家庭,但不会失去爱心;我们可能会失去事业,但不 会失去信仰。因此,当今时代我们更需要守住精神的信仰。

  随着商业化进程的加快,人们的贪欲空前地膨胀起来:追求奢侈品的需要,热衷于财富 积累,对权利和虚荣的追逐......这些需要是如此迫切,使我们来不及按部就班地去实现。

  在金钱挂帅的旗帜下,很多人似乎已经忘却了精神的需求。正是这种忘却,使我们的内 心处于严重的失衡状态。为什么今天的人对物质的需求如此迫切?对财富的积累如此贪婪?就是因为在我们的内心世界中,没有明确的目标在指引,没有崇高的理想在驱动,没有坚定 的信仰在支撑,甚至没有道德的力量在约束。为了追求物质财富,我们不仅忽略了精神财富,甚至以丧失精神财富为代价。当我们的精神世界成为一片废墟之时,物质能否填补其间的空 白?能否成为我们人生的无悔追求?

  失去物质财富,只会使生活受到暂时的影响;而一旦失去精神财富,不仅会影响到我们 一生,更会殃及后代。不难想象,一个精神空虚的父母会给子女什么样的教育;一个见利忘义的长者会给后代什么样的影响。所以,精神文明建设并不是一句空洞的口号,而是到了刻 不容缓的地步。因为我们的所作所为将直接影响到我们的未来人生,影响到我们的子孙后代, 影响到人类的发展前景。

  那么,在社会急剧转型的时期,坚守自己的精神信仰,守住内心的宁静亟需社会、政府、 个人之合力。在全社会营造文明积极健康的氛围离不开政府的推动,郭明义、李新民等新一 代的道德楷模,作为我们精神的向导,让我们沐浴在道德的春风里;作为社会的细胞——个 体,转变观念,在追求中知足,明白舍与得,是人生的大智慧,而全社会互帮互助需要每个 人的努力,在良好社会氛围下,人们更容易拧成一股绳,形成合力。

  孔子说,“执其两端,用其中于民”。亚里士多德也曾说过,“过度和不及是恶行的特 征,唯有中道才是美德”。所以,我们要培养心灵深处的慈悲和爱心,培养生命内在的信仰 与智慧。对于人生来说,这才是最重要的财富,才是永远可以从中得到受益的源泉。用内心 的精神信仰去平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