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12
一、积累运用(10分)
1、按题目要求填空(5分)
(1) ,其可怪也欤!(韩愈《师说》)(1分)
(2)郴江幸自绕郴山, 。(秦观《 ·郴州旅馆》)(2分)
(3)李商隐《夜雨寄北》中“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以虚写的手法表达无限思念,杜甫《月夜》中同样虚写相聚情景的两句是“ , 。”(2分)
参考答案:今其智乃反不能及;为谁流下潇湘去;踏莎行;何时依虚幌,双照泪痕干
2、按题目要求选择。(5分)
(1)小明宣传“节俭用餐不浪费”,要在学校食堂张贴标语,以下句子合适的一项是( )。(2分)
A.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
B.为俭可以助廉,惟恕可以成德。
C.俭,德之共也;侈,恶之大也。
D.奢者狼藉俭者安,一凶一吉在眼前。
(2)填入下面语段空白处的语句,最恰当是一项是( )。(3分)
身处互联网时代, ,而要俯下身子,建立与公众的连结,不断拓展人们感知文化的渠道。
A. 博物馆要有持久的影响力,就不能保持一成不变的严肃面孔。
B. 博物馆要有广泛的影响力,就不能保持一成不变的严肃面孔。
C. 博物馆要有持久的影响力,面孔就不能保持一成不变的严肃。
D. 博物馆要有广泛的影响力,面孔就不能保持一成不变的严肃。
参考答案:C;B
二、阅读(70分)
(一)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3—8题(16分)
我们为什么需要经典?
① 近几年,全国文学界两场较大的学术对话之一就是关于文学经典问题的讨论,全国的各种刊物发表了70余篇参与者的文章,这是上个世纪90年代以来最热闹的一场学术争鸣,怎样的作品才算经典?人们各执一词,难辨是非。
②③ 人们面对浩瀚的文学世界,只选择了一部分来接触,这并非意味着要放弃全面把握认知对象的愿望,而是要同时实现两个目的:一是较少的认知投入;二是要了解更多。前者是量力而行,后者是靠近认知目的。那么,怎样才能实现看起来相互矛盾的两个目的呢?其基本思路就是企望以“较少”代表“许多”。文学史家和批评家所提供的所谓经典不论恰当不恰当,其核心标准就是这些作家作品的“代表性”,意在通过这些“代表”来实现 的目的。
④ 由此可见,文学经典就是“读者认知需要的代表”。历史上经典的选择和确认首先发生在人类的教育过程中,这一反复出现的事实同样证明着经典与人们的认知需要的紧密关联。人们在生活的经历中会遇到许许多多的疑问和困惑,这些疑问和困惑并非都是认识上的问题,还有价值认同、身份确证、理想的达成、生命的安顿等方面。虽然有很多学科都在努力寻求问题的答案,诸如哲学、伦理学、历史学、科学等,但文学能够以其形象的世界和仿佛完整的人生模式,给读者提供丰富的体验性的审视空间。从这个意义上说,阅读文学经典是人认识自身和自身处境的最好方式。
⑤ 文学经典进行攀谈,体验经典的情境和生命气息,打捞经典的价值和意义,还能激励人们把这一切逐步内化为自我的精神结构和在外气质。《诗经》中温柔敦厚的君子、《荷马史诗》中传唱千年的英雄,承载着无数人的价值追求。人的自我塑造总是总是朝着理想进行的,现实世界常常不能提供理想的样本,在文学经典这样一种象征系统中,人们总是能找到更加富有张力的答案。对于迷惘者而言,尤其需要这样的向导。
⑥ 由于文学是“个人发挥想象的乐园”,读者有条件、也有可能对作品所提供的生活情景进行二度想象和创造。无论是对经典意义上的追寻,还是对作品的二度创造都是读者独立沉思的结果没这种艺术沉思使人经历了一次从形象的生活情境中认识和把握世界、超越和驾驭现实的过程,仿佛自己成为对象的主宰,成为审美体验中“原创者”,帮助读者实现对世界的自由支配感。H·帕克曾经说:“我们无力干涉大部分生活,但是,我们可以观察它,并在想象中改变它,那时我们就可以像看待一件艺术品一样来看待它。”如果我们局限于个人的利害关系,就会觉得生活有时是桎 ;如果以艺术沉思的态度面对生活,生活的全部就都是有趣的或有意味的,就能够允许我们借助自由的想象来参与和支配,能够让我们的各种感情得到宣泄和陶冶。
⑦ 学经典应该是一种视域的代表,读者与文学经典的每一次攀谈都是一次熟悉而又陌生的谋面,读者所期待的是在与另一视域的交往中得到两样东西:一是对自我视域的认同和确证,从而获得来自另一视域的支撑;二是寻找新的东西,以拓展和深化自我的原有认知,用耀斯的话说就是“把自己置身于新的东西之中去探险”,这是阅读经典的最为重要的可能性,也是读者获得需要而不曾掌握过的力量的重要途径。正是在这样一种读者与经典的交往中,以往记忆、当下处境和未来向往才有可能构成一个必要的连贯过程。
3.第②段空格中应填入的一项是( )。(2分) A.即便 B.虽然 C除非 D.尽管 4.第③段空行中应填入的一项是( )。(2分) A.管中窥豹 B.见微知著 C.窥一斑而见全豹 D.一叶落知天下秋
5.第⑤段画线词语“打捞”在文中指的是
。(2分)
6.对文章的写作手法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第①段运用设问,以“是什么”激发阅读兴趣,进而引出下文的“为什么”。
B.第②段比较了唐诗总数和文学史选录数量,突出人们对文学经典有所偏好。
C.第⑤段举了两例,中西古代文学经典中的君子、英雄都是人们理想的样本。
D.第⑦段借助引用,暗示阅读经典和“探险”一样需要克服陌生带来的障碍。
7.纵观全文,概述人类需要经典的理由。(4分)
8.作者认为“文学经典就是读者认知需要的代表”,请你在本文的基础上对此问题进行探究,提出自己的看法,并另举一例说明理由。(4分)
参考答案:3.A
4.C
5.发觉经典潜藏的价值意义
6.C
7.阅读文学经典是人认识自身和自身处境的最好方式;能激励人们将其中理想的价值追求,内化为自我的精神结构和外在气质;有利于读者在独立的艺术沉思中实现对世界的自由支配感;使读者了解另一视域,拓展和生化自我的原有认知,或者获得对自我视域的认同和确证。
8.评分说明:举出一例文学经典1分;探究3分;依据考生观点的深刻程度、例证说理支持考生观点的准确程度给分。
(二)阅读下文,完成9-12题(15分)
修表记
(美)马克·吐温
①我的那只漂亮的新表起初一直走得很好,十八个月中从没慢过,也没快过,更没停过;那里面的各个部 件也都完好无损。因此我不免认为,它在在结构组织的完美上更是足堪不朽。但不幸的是,它终于在某个夜晚停了下来,对此我真是悲恸万分,大有熟人前来报凶,大祸临头之感。不过日子一长,我也就慢慢振作起来,于是经常凭着约摸,定定表针。
②不久,我跑进一家大珠宝店去对准确时间。店主从我手中接过表去,给我对好。接着他道,“表慢了四分钟——它的整时器需要紧紧”。我马上想拦住他——想让他知道这只表在时间上从未出过半点差错。但,这个白薯头脑所懂得的就是慢了四分钟,所以那整时器必须紧上一紧。因此尽管我在一旁急得直跳,哀求他手下留情,他还是面不改色、手毒心狠地干下了那桩可耻罪行。
③于是我的表走得快了起来,而且一天快似一天。不出一个星期,它已经病得发起高烧,脉搏的温度在背阴处也已跃到一百五十。到了两个月将尽,它早巳将全城里的大小钟表统统抛到后面,比历书上的日子超出十三天还有余。在它的带动下,我不得不赶凑房租,赶结账目,赶办一切事务,弄得焦头烂额,狼狈不堪,达到全然无法容忍的地步。我只好将它拿到一家钟表商处去修理。表商问我,这表以前修理过没有。我回答说没有,它一直好好的,不用修理。他听到后,一脸奸相,透出暗喜,于是急忙撬开表壳,抓起小骰子盒戴到眼上,便瞅了起来。瞅罢讲道,需要擦泥上油,另外调调——一个月后来取。
④经他这样一番除垢上油以及调节之后,我的表又开始慢了下来,慢到以后滴答起来,其音悠悠,有如叩钟。在行动上,我开始事事落在时间后面,变得出门误车,对客爽约,甚至赴宴逾期;我自己也渐渐被拖向昨天,拖向前天,甚至拖向一个星期之前。这样经过一段时间,我终于突然醒悟到,我已成了孤苦伶仃,孑然一身,仍然徘徊在那上上个星期之中,整个世界已经从我的面前消失不见。说来惭愧,我甚至察觉,内心深处,我已经与博物馆里的木乃伊隐隐产生感情。
⑤我于是又去了一家表店。等的工夫,店家已把表全部拆散,然后讲道,表的发条匣子“发胀了”,三天之后可以修复。
⑥在这以后,这只表只能说是平均来讲,走得还好,但却决不是万事大吉。有时,一连好几个小时,它那里边简直是在闹鬼,又是吵嚷,又是吼叫,喷嚏不断,鼻息不停,搅得你意乱心烦,不知如何是好;但过上一阵,它又会渐渐慢了下去,晃晃悠悠,不慌不忙,于是被它甩到后边的钟表又都一路追了上来。不过看看一天二十四小时将尽,它又会一阵疾步,风驰电掣般地飞奔裁判台前,正点到达,分秒不误。它拿给人的是它那倒也不错的平均数值,现在职责尽到,谁又能说人家干多千少!但只是平均准确,在表来说,却绝不是什么突出美德。于是我又带上它另去表铺。铺里人说是中枢梢发生断裂。我回答道,只要不太严重就好。说实在的,我根本不知道那中枢梢是什么。只是当看生人面前,又岂可表露无知。
⑦那中枢梢是修理好了,然而它成了这种情形:一会走走,一会停停,再走上一阵,再停上一阵;至于那短暂快慢,已经完全听凭它去决定,再也无从过问。而且每次发动起来,简直像子弹出膛一般,后坐力很大,震得胸口发疼。因此好几天来,我不得不戴上护胸,以保安全。最后我只好再去找人修理。店家把它全部拆开,拿起那残骸在他镜下翻来覆去地检视了一遍,然后宣布,它的微力发火机出了毛病。但他终于把表修好,于是再次给予了它一个效力机会。
⑧从此我的这个计时仪器倒也在各方面表现得并无特别异常之处,只是往往当它平安无事地一连气工作上七八个小时之后,它里边的每个零件却会猛地全部变松,放出蜜蜂般的嗡嗡嘤嘤之声,顿时表上的几个走针也都一齐疾迅飞转,不消六七分钟工夫,它已经像是放脱了轴线似的,把未来的二十四个小时全给放光,然后砰的一声,停在那里。我怀着异常沉重的心情,再次去找表商,而且这次拆的时候,两眼下定得紧盯不放。我还准备将他着实地盘问一番,因为事情已发展到了严重地步。这只表当初买时所费不过二百余元,但是修它的费用早巳高达二三千元。就在我等他和看他修的时候,我突然认出这表匠原来是个熟人——早先曾在一个汽船上当过司机,当然也绝不是什么高明司机。正像其他表商那样,他也是照例先行检查一番,然后便以那同样自信的口气对它的病况作出如下判断。
⑨他道:“主要是冒气太多——你该把这活动扳头挂到安全阀上去放放气!”
⑩听到这话,我恨不得当场将他击毙,然后自己出钱掩埋了他。
⑾我的一位名叫威廉的长辈(可惜如今早已去世)常讲,一匹好马,只要从来没偷跑过,就总是一匹好马;一只好表,只要匠人没得机会拨弄过它,就总是一只好表。另外他还经常纳闷,世上的一些糟糕的工匠,不论补锅的、造枪的、制鞋的、打铁的,还是当司机的,最后他们都混得怎样,只可惜从来没人能告诉他。
【注】小骰子盒:指放大镜。
9. 本文运用第一人称叙述故事,有何表达效果?请结合第②段加以分析。(3分)
10. 从人物塑造和情节发展的角度,分析第③段画线部分的作用。(4分)
11.以第⑥段为例,赏析马克·吐温这篇小说的语言风格。(4分)
12.评析这篇小说的思想意义。(4分)
参考答案:
9.以表主人的视角讲述所见所闻所思所想,拉近和读者的心理距离,具有真实感和亲切感,易于引发共鸣;以表主人的语气呈现被迫调表后苦恼不满的内心感受,充分表现对店主的愚蠢专断的批判。
10.通过对表商语言、神态、动作的描写。表现其不懂装懂,糊弄顾客的奸猾;为下文表越修越坏埋下伏笔。
11.这篇小说语言诙谐幽默引人发笑之余,耐人寻味。例如写表走时不准,时而“简直是在闹鬼”时而“晃晃悠悠,不慌不忙”,最终却能“一阵疾步……正点到达,分秒不误”,将表越修越不正常的情况描述得妙趣横生,夸张而生动的语言造成荒诞的喜剧效果。“现在职责尽到,谁又能说人家干多干少”一句更是运用反语,巧妙的讽刺了敷衍塞责却不以为耻的社会现象。
12.小说嘲讽了那些对待工作不负责任、本领拙劣而又自以为是,装模作样的假行家,揭露他们带来的危害,讽刺产生并容许他们蒙混的社会风气。这一主题具有很强的现实批判性,既告诫不仅人们谨防当今日益泛滥的假行家现象,又能警示功利社会浮躁的人们不要不懂装懂,要踏实工作,尽心尽责。
(三)阅读下面的词,完成13—15题。(8分)
狂 夫①
【唐】杜甫
万里桥西一草堂,百花潭水即沧浪。
风含翠筿②娟娟净,雨裛红蕖冉冉香。
厚禄故人书断绝,恒饥稚子色凄凉。
欲填沟壑唯疏放,自笑狂夫老更狂。
【注】①本诗作于杜甫客居成都之时。②筿(xiǎo):竹子。
13.这首诗共有几个字押韵?正确的一项是( )。(1分)
A.三个 B.四个
C.五个 D.六个
14.对画线部分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上联以“含”字写风,仿似微风有情,悉心护竹。
B.下联以“浥”字写雨润物,轻柔无声。
C.“娟娟”“冉冉”都是叠词,突出竹的挺拔、荷的茂盛。
D.运用互文,上联风中有雨,下联雨中有风,凝练而巧妙。
15.本试题为“狂夫”,前三联却全不见“狂”字,请对此加以分析。(4分)
参考答案:
13.C
14.C
15.前三联描述作者的生活环境与状况,不见“狂”字,而暗含以疏放自处之意。首联运用典故,作者漂泊西南,客居小小草堂,却能思接万里,伴百花潭水如沧浪旁的隐世渔夫,展现出不拘于物的猖狂放达。颔联颈联写了两种看似截然不同的情景,一面是“风寒翠筱”“雨浥红蕖”的上心悦目之景,一面是全家食不果腹“色凄凉”的人生困境;如此落拓潦倒,窘迫至极,却依然能细赏美景,苦中作乐,更加衬托出作者贫困不能移的疏狂不羁。